孔繁兵|孔子世家岭南派入川支系浅述
发布: 2023-09-17 14:44: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孔繁兵  

孔子世家岭南派入川支系浅述


美食火锅、国宝熊猫、古蜀三星堆是如今盛世时代四川呼声最高的旅游形象标签,四川天府之国自古既有天府粮仓之美誉。诸葛亮曾在《隆中对》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四川历史上同时也是著名的移民大省,历经多次毁灭性的战争浩劫,是中国古代人口急剧变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尤其是自宋末以来四川经历三次朝代更迭引发大规模战乱,人口锐减,所以才有两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

第一次,宋末元初,四川经历长达十余年战乱,“宋元争蜀,资(州)内(江)三得三失,残民几尽”“一时资州、内江、隆昌……州县并省,终元九十年末复”。南宋时期四川经济非常繁荣,人口达259万户,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人口锐减已不足9万余户。

第二次,元末明初,明兵分别由湖北、陕西攻入四川,洪武四年(1371)方平。之后,政府大规模组织以湖北籍为主之移民入川,是谓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第三次,明朝末年张献忠据蜀,吴三桂之乱,皆历激烈的战乱,这一地区人口濒于绝灭。《中国人口史》认为四川“从崇祯三年(1630年)的735万人口,降到清初的50万,也就是说,超过90%的人都死亡了。”康熙二十五年(1685)始,清政府才有大规模组织移民入川,是谓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现在的四川人基本都是元、明、清三朝移民后裔,而且众多的入川移民基本来源于两大移民中转站即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和湖北麻城孝感,而另一大移民群体则是位于岭南地区的客家人。近年来根据分析整理四川孔氏族谱资料,已经查明分布全川的孔子后裔世系派支有岭南派、浙江平阳派、四川阆中支、四川邛崃支、四川大邑支和吕官户等。2009年经户籍部门统计,全川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有孔姓近8万人,其中内江市有1.7万余人,为孔姓聚居最多的地区,其次是大成都范围有1.2万余人,第三为泸州地区有0.9万余人,最少的为甘孜藏族自治州220余人。

据岭南派《孔氏家谱》记载,岭南派源于三十八代戣公为岭南节度使,惠政及民。四十代纬公任唐僖宗、唐昭宗两朝宰相,四十一代唐进士散骑常侍昌弼公因朱温造篡从父遗命而避地南雄,后世遂尊昌弼公为岭南派始祖。昌弼公之孙承休公迁居广州彩虹桥以教学为生,葬于今广州白云区凤鸣岗,后世子孙多葬于此,后成为孔氏凤鸣古冢群。公生二子长子继明居广州、次子恪迁惠州。

根据收集的《孔氏族谱》查证,迁居四川的岭南派孔子后裔均为四十四代恪公之后,主要有三大支。分述如下:

第一支,元时入川,为迄今查证最早入川的一支。该支入川始祖为岭南派恪公之后五十四代思廷公,自惠州迁居四川遂宁。数传至六十五代衍昭公不可避免又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据孔庚(祥)宗亲提供的《孔氏族谱》记载:

思廷公数传至六十五代衍昭公方五岁,而父尚质公卒,陈儒人携衍昭扶柩葬安岳县滚钟坡下,时值明季兵乱,族姓流离母子伶仃,有与尚质公同游伴之石成章者,命衍昭母子同行逃离下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居二十八载,儒人以孀居而避难尤能教子成名,吾家宗祠不绝,书香永传皆儒人之力也,圣朝定鼎后蜀贼伏株,衍昭公奉母来归遂邑之邻封安岳县地名钟家坝。

第二支,入川地为四川富顺县椅子塆,入川始祖为六十七代毓桂公,入川时间推算为清初。通过2013年走访调查,该支后裔分居富顺县互助镇的万古村、春光村(即为原谱书记载的入川地椅子湾)、小塘村、新湾村、联合村、力和村、长山村,以及富世镇庆和村等。根据《孔子世家谱》(民国谱)记载:

五十七代得字拔萃,洪武年间从军任广西怀远将军,升北京永平卫百户,复调衡州卫中所,以征讨有功升湖南茶陵州指挥佥事遂家焉;

六十七代毓桂子五传贤、传伦、传世、传纪、传华迁居四川富顺椅子塆。

 

图片 1的副本.png 

 岭南派入川分支图一

 

第三支,均广东梅州长乐始祖五十六代希革公后裔,散居四川各地。入川时间为康乾时期。希革公于洪武四年因军功荣授百户冠带由惠州迁长乐(族谱记载为广东嘉应州长乐县,即现广东梅州五华县),是为长乐始祖。梅州地处粤北山区,地少人多,土地贫瘠,主客之争频发。时值清朝定鼎,清政府大规模组织移民入川,故部分六十六至六十九代兴、毓、传、继字辈始祖移民入川。该支均为客家后裔,部分聚居地还保留客家方言。

根据散居全川的岭南派家谱记载,入川始祖主要为希革公长子伯允(长房)、八子伯贤(八房)、十子伯义(幺房)之后。长房后裔聚居在中江、金堂、什邡、绵竹、隆昌广田、隆昌太平铺孔家辕门等地;八房后裔聚居在遂宁蓬溪板桥;幺房后裔聚居在遂宁蓬溪槐花、内江白马庙、隆昌响石、仁寿禾加区双堡乡等地。

 

图片 2的副本.png

岭南派入川分支图二

图片 3的副本.png

岭南派入川分支图三

 

家谱的魅力很容易让人如痴如醉,十余年来在收集四川孔氏家谱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遂宁蓬溪槐花入川始祖兴凤公(1709-1770)和隆昌响石入川始祖兴福公(1718-1795)为堂兄弟;内江白马庙入川始祖兴幹公和仁寿禾加区双堡乡入川始祖兴焯公为亲兄弟。他们当年是否携手入川?又为何相隔数百公里异地发家?2005年在走访隆昌太平铺孔家辕门聚居地时,仅仅收集到该支入川始祖的一些信息,无法向上查证世系,但是从保留的客家方言来判断,应该是希革公之后。其后2011年在整理查证距离隆昌几百公里之遥的雅安和洪雅一支家谱时,发现这一支家谱中竟然就有该支入川始祖继勳公的记载,经查证果然是希革公长子伯允(长房)之后。

自2005年偶然登录“孔氏宗亲网”得知全国正在续修《孔子世家谱》开始,至今收集和整理家谱十余载,虽然当年已经查清本支的世系派支,但是还是有诸如入川二世祖及入川后迁徙途径等信息需要查证,尤其还有众多聚居地需要寻根考证。在大的移民背景之下,每一支都会很多值得挖掘、记录和收藏的入川经历和发家故事,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

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笔者深感力小而任重,谨以此文粗浅记述,权当抛砖引玉,号召更多的谱牒爱好者共同完成四川区域性谱牒研究工作。

 

作者:孔繁兵

二〇二三年九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青海大通孔子后裔世系考